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,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,一场以“反内卷”为名的攻坚战已然打响。这并非简单的行业调整,而是对行业内耗式竞争的深度纠偏,更是对金融生态重构以及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的系统性探索。从广东构建的“1 + 3 + N”制度体系,到宁波出台的个人住房贷款自律公约;从国有大行的率先表态,到地方协会的专项治理,银行业正全力打破“规模至上”的惯性思维,重塑差异化、可持续的竞争逻辑。 内卷之殇:价格战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当下,银行业的“内卷式”竞争犹如一场无序的狂欢,却带来了多重危机,形成了系统性风险。 信贷资源的错配成为突出问题。资金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,过度集中于大型企业、政府平台和热门赛道。而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领域,这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以实现发展和突破的群体,却面临着融资难、融资贵的困境。部分银行的贷款利率甚至跌破3%,陷入了“赔本赚吆喝”的恶性循环。这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,不仅阻碍了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的发展,也影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。 零售业务领域同样陷入价格厮杀的混乱局面。消费贷利率一度低至2.5%,房贷市场更是出现了“返佣抢单”的乱象。宁波、宁夏等地的协会不得不紧急叫停返点行为,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。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,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。 负债成本的倒逼风险也不容忽视。为了争夺存款,部分银行不惜通过手工补息、变相高息揽储等手段来吸引客户。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存款规模,但却推高了负债成本,导致净息差收窄至1.43%的历史低位,银行的盈利能力持续承压。长此以往,银行将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和发展。 风控底线的失守更是为不良率的攀升埋下了隐患。在规模扩张的诱惑下,贷款期限盲目延长、抵押要求放宽等现象时有发生。银行为了追求业务规模,放松了对风险的管控,这无疑是在金融安全的大堤上挖开了缺口。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,不良贷款可能会大量涌现,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。 这种竞争的本质,是同质化服务与规模情结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正如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所言:“当所有机构都挤在同一赛道,价格战就成为唯一选项。”银行之间的服务缺乏差异化,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,从而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。 破局之策:制度约束与价值重构双轮并进 面对内卷困局,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迅速行动,构建起了“制度约束 + 自律引导”的立体化治理框架,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 负面清单的出台为银行划定了行为红线。广东率先出台银行业保险业“内卷式”竞争负面清单,明确禁止返佣、低价承销等12类行为。这一举措就像给银行戴上了一个“紧箍咒”,让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有章可循,避免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。 自律公约的推行则致力于重塑竞争生态。宁波针对房贷市场推出“返点禁令”,宁夏建立了“调研 - 座谈 - 立约 - 督导”四步治理机制。通过行业公约,银行之间形成了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的机制,重建了公平、有序的竞争秩序。 监管科技的运用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强大的武器。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定价和资金流向,广东等地已实现“非现场监管 + 现场检查”的闭环管理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,及时发现银行的不规范行为,并进行现场检查和纠正,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。 国有大行的示范效应尤为关键。工商银行在2025年年中会议上明确“带头整治内卷”,成为首家将反内卷纳入战略的国有银行。其提出的“从产品客户对位”到“培育发展新动能”路径,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。国有大行凭借其规模和影响力,引领着整个银行业向差异化、可持续的竞争方向转型。 未来之路:差异化竞争与价值创造引领发展 要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,必须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,开启差异化竞争与价值创造的新征程。 战略分层是首要任务。大型银行应聚焦跨境金融、绿色金融等战略领域,发挥其规模和资源优势,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金融支持。中小银行则应深耕区域特色产业,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,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。如广东提出“一链一策”支持产业链升级,宁波试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专项授信,为不同规模的银行指明了发展方向。 服务升维是关键环节。银行应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,通过供应链金融、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提升客户黏性。平安银行广州分行已启动“服务体验升级计划”,将客户满意度纳入KPI考核。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客户的服务体验,也增强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。 科技赋能是重要支撑。运用人工智能优化风险评估模型,区块链技术增强信贷透明度。上海国资设立的公益基金会,正推动金融科技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,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。通过科技手段,银行可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,降低运营成本,提升服务效率。 转型之痛与长效之策 改革必然伴随阵痛。部分依赖价格战的中小银行面临利润下滑压力,基层员工考核机制调整亦引发争议。但专家普遍认为,阵痛是转型的必经之路。南开大学田利辉指出:“只有打破‘以规模论英雄’的考核枷锁,才能释放创新活力。” 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多方协同。监管层面应完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在金融领域的实施细则,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,加强对银行竞争行为的监管。机构层面应优化“风险调整后收益”考核指标,将ESG因素纳入战略决策,引导银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。市场层面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,分流银行传统信贷压力,形成“直接融资 + 间接融资”协同格局,为银行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 结语:从红海厮杀到蓝海共舞 银行业的“反内卷”攻坚战,本质是一场关于发展范式的革命。当行业集体转向“价值创造”赛道,金融资源将更精准地流向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。这不仅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,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正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所言:“告别内卷,不是放弃竞争,而是以更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市场。”在这场变革中,唯有坚守本源、拥抱创新的机构,才能在新时代金融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,实现从红海厮杀到蓝海共舞的华丽转身。 |